寺下山隐:从猪圈书屋出发,在深山邂逅一家“隐”于山林的绝美民宿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重庆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山峰造就了重庆独有的“赛博”地貌。
山城重庆的名号由此得来,其中远近闻名的山自然也不在少数:歌乐山、缙云山、南山、虎峰山等,虎峰山的名气虽不及其他三座,但却自带一份别样的“艺术气息”。
● 虎峰寺遗址处的残佛,从斑驳的痕迹可以看出年头老鼻子了。摄影:何飙
说它艺术气息浓并非空穴来风,伴随着附近大学城的发展,川美、重师、重大也都纷纷在这里落户,无数工作室也都先后入驻虎峰山脚。加上植被茂盛,自然生态优沃,这里又被人们称为“重庆小九寨”。
旧物正在逐渐老去,新血液正不断地注入,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档口,在虎峰山腰,我们跟随着设计师田琦的引荐,找到了一家隐于山林的民宿——寺下山隐。
“寺”源于虎峰山上的虎峰寺,据乾隆《巴县志》记载,这座寺庙建于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68年),其中供奉的是修建都江堰,治水有功的秦蜀郡守李冰。
“一家修建在虎峰寺下,隐居于山林的民宿”,大概可以这样理解。
但一切都是后话,与“寺下山隐”的故事还得从一间猪圈说起。
从三河茶舍到猪圈书屋
相传,鲁迅先生当年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一共走了2333步(误)。而眼前两栋紧挨着的建筑,三河茶舍与猪圈书屋也不过十几步的距离。
等等,猪圈书屋?
嗯,猪圈改成的书屋。
这也太酷了,适合我这个猪猪男孩~
......
跟着导航从大学城出发,驱车20分钟左右便来到了三河村。不远处,设计师田琦坐在三河茶舍里冲我们招手。
● 三河村村口。摄影:小枝
三河茶舍的前身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民居,典型的中国农村三层式建筑,和三河村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这两个项目没奔着钱去,纯属帮忙了。”田琦轻描淡写地说着。
田琦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老师,不管是落地项目还是下乡考察,在城乡之间往返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常态。
● 三河茶舍内部。拍摄:小枝
茶舍的构造在原有的建筑商整体向外延展,用石块打底,搭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喝茶区域,大部分裸露在室外,少部分由几块落地玻璃做隔断。别的不说,视野很是开阔。
墙面故意选用了常见的红砖,与现代化的建材无缝衔接,不过看着也并不出戏,甚至有点出乎意料的“土味美学”。
● 如果不说,没人能看出这里曾经是猪圈,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造后,一旁的鸡笼倒是依旧岁月静好。拍摄:小枝
● 猪圈书屋的设计图(上)与改造步骤图(下)。
猪圈的改造工程延续着茶舍的手法,在原有猪圈的基础上搭建了一个有梁有檐儿的书屋,这种“寄宿式”的改造我们之前在鹅岭二厂也领教过。
对于改造项目来说,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方法了,一方面保留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又能让设计师的想法尽可能地发挥。
● 摄影:小枝
对于田琦来说,改造三河茶舍的目的很明确,能为三河村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很多所谓的‘乡村改造工程’虽然看着好看,但并没有为当地村名带来后续的经济效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河茶舍只是一个尝试,未来也许会有更多实在的项目落地,谁也说不准。
这项再正常不过的改造项目,如此这般,便多了几分难能可贵的社会价值。
● 猪圈书屋改造前后对比。
起初,不少人会质疑“在这里搞文创项目能长久吗?”其实就连田琦自己心里也拿不准,但顾不了那么多,先做再说。随着城里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对这个项目越来越有信心,甚至还会有不少人来找田琦:“我有间房子,能帮着改改吗?”
● 三河茶舍与猪圈书屋。摄影:田琦
“乡建”不应泛滥为标榜政绩或寄托建筑师个人理念的作品。简单来说,这个类别的改造项目终归还是要以落地性为主。仅仅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去思考与认知,其结果只能是纯粹的艺(技)术品。
就其过程及目标而言,其实这是一个改造人的过程,乡建最终还是得“慢”下来,这玩意儿急不得。
当然,田琦在三河村的项目也远不止这几个,我们在一年前曾拜访过一个由旧窑厂改造成公共空间的项目——《远山有窑:重庆主城仅存的土窑,他在那里玩了28年泥巴》,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总之,从那以后,田琦与三河村以及虎峰山的缘分就没断过。
● 远山有窑。摄影:田琦
● 摄影:刘国畅
正午时分,田琦邀请我们一起在旁边的农家小屋用餐,尝了尝当地农民用自家草莓制成的草莓酱,过了一把嘴瘾后便准备出发去参观今天的主角——寺下山隐。
面朝山林
春暖花开
两年前,喜爱四处游览山林的田琦在虎峰山“误入”了一片破败的民居,常年的风吹日晒加上无人看管,民居早已变成一片残垣断壁,该倒的倒,该塌的塌。
● 寺下山隐改造前。摄影:李骏
没过多久,一位名叫“蔡蔡”的女生经人介绍找到他,她想做一家民宿,坐了不少功课,巧的是选址正好就在那家民居,在和田琦第一次见面时她找了上千张图片来描述自己内心民宿的样子,一来二去,田琦被这个姑娘的决心与真诚打动,“下决心做好一件事的人,眼神里都透露着信念。”田琦这样描述道。
2017年初,这个项目正式开工。
● 蔡蔡与田琦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改造过程经历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难题显而易见——民宿的位置太偏,材料的运输成了难题。不过蔡蔡心里也清楚,这是将民宿隐与山林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为了最终的效果,慢点就慢点。
实话说,寺下山隐的地址并不好找,即便是顺着导航的指引也得复行数十步,徒步穿越一条原始的石板老路,才能见到这家民宿的真实面貌,当然,前来投宿的住客多少心里也有点数。
● 摄影:田琦
穿过一条竹子制成的露天长廊,伴随着风铃悦耳的音符,我们终于见到了寺下山隐的真实面貌。眼前的景色有点当年武陵渔人寻得桃花源的感觉。
● 极简风的手绘logo在这样的背景搭配下一点不显得突兀。摄影:小枝
民宿前是一片草坪,伴随着微风有序地摆动着,波光粼粼,非常惬意。
总之,夸就完事儿了。
● 摄影:小枝
● 摄影:刘国畅
一栋洁白的大房子就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你的光临。女主人蔡蔡穿着围裙来迎接我们,脸上带着亲切的微笑,伴随着远处的鸟鸣,阳光正好洒在了这一方院落。此情此景,相信不论是内心受过多大创伤的人都会被治愈。
于是往更深处探索,尝试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这家民宿改造前的痕迹。
● 设计方案及效果图
民宿的主体仍旧依附于那间破败的民居之上,并向外不断延伸,保留一开始的三合院式结构,背靠虎峰山,面朝山林。田琦在老房子的顶上做了一个钢结构+玻璃的空间,工程难度可想而知,高代价带来了高回报,这个向外延伸的玻璃铁盒子成为了寺下山隐的标志之一。
● 摄影:小枝
● 被有意保留下来的老物件。摄影:小枝
顺着着楼梯向上走,推开走廊尽头的木门便走进了这个玻璃铁盒子里,可以吃饭、喝咖啡、闲聊。
● 摄影:小枝
类似的公共空间楼下也有,材质并不特殊,但视野却是同样的开阔。蔡蔡没停下手里的活,在房间里到处打扫着,“我很喜欢这样的采访,很轻松,不用一直绷着。”她说。闲聊间,几位路过的客人走了进来,尽管知道这是一家民宿,但他们还是想来这儿喝杯茶体验一下,蔡蔡也并没有拒绝。
由于民宿的位置正好处在半山腰的山坳处,向外的视野特别好,这也得益于大面积落地玻璃的运用。
● 摄影:小枝
寺下山隐的气质不必多说,在“去工业化”的设计思路的指引下,整间民宿与周围山林自然地融洽,一点不扎眼。
● 摄影:刘国畅
尤其在傍晚,透过朦胧的雾气,让人有种若即若离的暧昧感,这种感觉实在无法具体描述。
关于7间客房的“舍”与“得”
考验一家民宿的功底自然要从客房入手,但如此庞大的面积仅仅只做了7间客房,反观相对高昂的建筑费用,如此“铺张”的设计也不免令人匪夷所思。
对于蔡蔡来说,这一切的“代价”都是为了诠释“隐”,从商业上确实很难理解,但有限的客房数量在另一方面也能保证这个地方安静舒适的氛围。
● 摄影:海盗王基德
这七间房,每间都有专属的风格,这无疑又一次增加了装修难度,如此看来,两年的工期也变得理所应当了。
房间的种类在有限的设计下,尽量做到了多元化,而且房间的户型都很大,其中两套还带有大花园,有的房间甚至安装了小秋千。
● 摄影:海军准将
● 摄影:卡卡
这一切,无非是想让不同风格的客人找到归属罢了。代价确实大了点,但蔡蔡并不在乎,“一切都还在摸索,但我知道我所做的事情一定是正确的。”
● 女主人蔡蔡和她的老公,对了,她还是一名军嫂。
两年的时间,蔡蔡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为了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民宿女主人,要管理这上百平米的民宿也绝非一件易事,在建造这件民宿的时候她也与工人们一起席地而坐讨论修建的各种问题,遇上坏天气,浑身淋湿也是常有的事。你很难想象眼前这一位衣着简朴略带文艺气息的女孩子是如何度过那段最艰难的时光的。
● 日夜颠倒的工作状态已经是常态
“我只是想做我喜欢的事情罢了,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办法就是。”她说。眼中闪烁的那股子坚定和两年前一摸一样。
后记
由于时间紧促,下午还要前往璧山乘坐前往成都的动车,这次的采访草草收尾,没能有充足的时间体会寺下山隐的日出朝夕确实遗憾。
寺下山隐带有太多女主人蔡蔡的个人色彩,温柔如水、恬静淡雅。你很难想象在山路险峻的虎峰山上会藏有这样一家民宿,你更难以想象这两年的工期蔡蔡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在改造过程中,每次出入虎峰山,她都会不定期失联,山上的信号实在太差,不连wifi根本找不到她。在采访过程中蔡蔡始终轻声细语的在给我们讲述关于寺下山隐的一切。
● 摄影:李骏
临走前,蔡蔡决定开车送我们,不需要导航,上山下山的路线早已了然于心。很快,我们进入了市区,两旁的景色逐渐被钢筋水泥填满,方才在寺下山隐发生的一切宛如一场不真实的梦境。
若不是即将到点的动车提醒我保持清醒,我真想伴着眼前的夕阳睡他个昏天黑地。
延伸阅读
在重庆,你还能与它们邂逅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十一
撰稿 | 十一
摄影 | 小枝、田琦、卡卡、海盗王基德、海军准将、李骏、刘国畅、何飙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
档案 | 165
拍摄 | 1904
发布 | 190524
类型 | 民宿
面积 | 约670m²
设计 | 田琦
位置 | 重庆市沙坪坝区曾家镇虎峰山村人字水1号
- 重庆影像征集计划 -
● 摄影: Icy
我们正在收集关于重庆交通的影像,可以是地铁、轻轨、汽车、自行车、船、火车......也可以是公路、高架桥、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爬坡上坎的行人或者“棒棒军”......
可以是宏观的城市大景,可以是有趣的细节捕捉,可以是交通工具里的一切人、事、物......总之,我们期待看到你们镜头中的“重庆交通”。
你的作品可能会被收入我们之后的推文和书籍中,成为我们的“共同创作者”,将有10w+的公众号读者和更多的书籍读者看到你的作品。我们也会邀请你来聊一聊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你眼中的重庆。
.
.
.
投稿请发送至一筑一事邮箱:
info@yizhuyishi.com
投稿要求:
1. 不限制摄影器材,可以是手机。
2. 照片精度不小于2MB;提供原始图片及修片两个版本;无压缩,可用于打印输出。
3. 邮件标题格式为【重庆影像征集计划-作者名】
4. 邮件内附上作者简介和作品信息(作品名称、拍摄地点、时间、设备型号)。
5. 一旦提交就表明同意参与本项计划。
投稿后扫描二维码
可添加“一筑一事大管家”微信
加入“一筑一事重庆探访计划”微信群
添加好友时请备注:重庆探访
© 凡参与“一筑一事重庆探访计划”的照片版权及著作权归照片拍摄者所有,本计划在征得同意后享有使用权。